《莊子天道》中說水靜猶明,而況精神!圣人之心靜乎!天地之鑒也,萬物之鏡也。著名學者于丹女士在其《于丹趣品人生》一書中,將此詮釋為天地萬物是可以映照在我們心中的,前提是心要安靜,因為水流就是如此,故寧靜的水流就能映照到世界。她強調的是生活
《莊子·天道》中說“水靜猶明,而況精神!圣人之心靜乎!天地之鑒也,萬物之鏡也。”著名學者于丹女士在其《于丹趣品人生》一書中,將此詮釋為天地萬物是可以映照在我們心中的,前提是心要安靜,因為水流就是如此,故寧靜的水流就能映照到世界。她強調的是生活需要一點悠閑功夫營造的情趣,來調節生命為生存和發展而緊張凌亂的忙碌,讓生活慢下來。
其實,繁忙的現代人,若創造條件,放慢節奏,耐下性來,細細品茶,不失為一種簡約優雅又時尚直接的靜心方式。也難怪時下城里城外,大街小巷商鋪林立,銀行多過米鋪,茶葉茶具行多過銀行。雖是魚龍混雜,良莠不齊,但生意紅火得很,這是不爭的現狀。
喝茶,平淡中有回甘,清香里滲苦澀,洗盡古今鉛華,常喝樂此不疲。一壺清泉,幾撮香茗,三五知己,伴著蒸氣與浸泡的各類名目繁多的茶葉,糅合升騰的氤氳,三指輕夾小巧玲瓏的功夫杯,或談經論道,或家長里短,或思維盛宴,國事、家事、天下事;房經、車經、股經、山海經,縱論天下,暢敘人生……那一抹幽香,沁人心脾,清爽了五臟,滋潤了六腑,讓人不自覺地將忙碌的工作、瑣碎的生活節奏放慢下來,再偷閑細細梳理一下,盤點自己目前已擁有了什么,同時也理性地少奢求還未擁有什么,那樣,我們浮躁的內心必將平靜片刻,幸福也就悄悄地、不經意間在敲門了……
我們不妨書生意氣一回:切勿小看一小杯淺嘗輒止的茶,它分明是盛滿了一杯杯源源不斷、生生不息的智慧。品茶就是品生活,品生活就是悟禪。
誠然,禪的真義是什么?筆者不才,也從未在此領域作過鉆研,更談不上心得。恐怕讀遍所有的經書也未必能找到所謂的“標準答案”,正如一位西方哲人所言,世界上無人能找到兩片同樣的樹葉。乍似卻異,千人千面,見仁見智。只是日常耳聞目睹,耳濡目染,因如我們從中似乎悟到一點點在生活、工作中,在現實世界里隨處可見的人、事、物中蘊含的極其豐富的與茶道、禪道何其相似的世道。
我們知道,廣義上的禪,是指每個人對心靈的感悟,而悟是無限的,悟是需要畢生去修行,而修行也是無限的。在生活中禪確實是隨處可見:禪就是世間萬物的本原,同樣看到的是山水,每個人眼里必然是不一樣的山水,正如“橫看成嶺側成峰,遠近高低各不同。”用悟了道(禪)的慧眼看,天地一切包羅萬物皆為禪機,悟道前看山是山,水是水,悟道后看山還是山水還是水,但前后內涵卻截然不同了:悟道后的山水景物已融入悟道者內心世界,并成一體已包容于心,是屬于自己的山水并為我所用。
歸結起來,我們在平時日常快節奏高負荷的工作生活中,只要能暫時放下,就能輕松做到品茶與悟禪同在,忙碌中不要忘記了四季的表情、城市的面孔、大自然的模樣;疲累中不要忽略了親情的珍貴、朋友的隔膜、兒時的夢想,還要包容同事的誤解、上司的責備、生活的不公。有學者云,人活著的最好狀態,應是以出世的精神入世。因為我們首先是人,人是要有一點精神的,同時我們又是社會中人,必須承擔相應的社會責任和家庭責任。因此,我們每位社會人活著就必須要有精神堅守,要有一個屬于自己的精神家園。
改革開放前,物質匱乏,人們一年都難得吃上肉,交通工具幾乎是清一色的自行車,盼到年節才有肉吃,出門有自行車代步,就會感到幸福了,但當下物質財富越發豐富,人們的精神家園卻越來越荒蕪。人心浮躁不安,甚至偶有抑郁、厭世就決絕地通過各種方式結束自己的生命,各種犯罪和腐敗等社會負面現象不絕。有時我們還會往往對不少事情看不順眼,困惑而憤世嫉俗,深惡痛絕而隨波逐流,甚至自甘墮落……凡此種種,都說明我們正處于這個社會急劇轉型期,在各種欲望及紛繁矛盾包圍中,自己的心靈還未能找到一處合適安放的地方。
品茶就是品生活,品生活就是悟禪機,悟禪就是悟做人的修行。正是:
細啜慢品時,輕松一刻到;
品茶如悟禪,茶道即禪道。
生活有真諦,盡在手中杯;
會心一杯茶,幸福來敲門。